依仗《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獲得的特權,西方強國以“自由貿易”為名,通過營口口岸傾銷商品。搶得先機的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營口三家子村南邊購置土地、修建碼頭、設置油罐和油輪……一系列動作在遼河岸畔密集展開。
1908年8月,第一座圓柱式鉚釘皮罐建成,亞細亞火油公司營口油棧開門營業,油罐陸續增至8個,這便是后來人們口中的“三家子油庫”。
大量殼牌煤油經水路運抵此處,然后再分裝入小油桶出售。油棧設立專門的車間生產小油桶,打造出異常火爆的暢銷品。不久后,甚至連我們自己本土生產的豆油,都棄用了原有容器“油簍”,改用這種新式的薄鐵油桶。
從城市到農村,亞細亞火油公司大力宣傳使用煤油照明的好處,加之煤油的價格僅為豆油的一半,坐燈、吊燈、手提燈等“洋油燈”在東北迅速普及。與此同時,亞細亞公司還以營口為基地和跳板,將汽油、蠟燭及其它多種石油產品銷往東北各地。
眼見英商“一家獨大”,另一石油業巨頭——美國美孚石油公司自然不會甘心。短時間內,美孚石油公司也在營口設廠。兩家公司各自設立分銷處、代理店,在競爭中幾乎打個平手,都獲得了巨額利潤。
亞細亞火油公司營口油棧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極力剝削生產工人。1925年,油棧的18名工人為提高薪資待遇,在郭連仲、曾廣義等代表的帶領下,罷工半年之久,迫使業主將工人月薪由大洋12元增至15元。這也是營口歷史上歷時最長、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罷工。
1931年9月18日,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日,日軍侵占營口。隨后的幾年中,日本軍國主義一再擴大戰爭,營口港一度淪為日本來往運輸軍用物資的專用港。日本關東軍凍結了亞細亞火油公司營口油棧,對油品實行統一銷售。1942年,日本關東軍879部隊接管了油棧并將其改名為“滿洲石油株式會社”。為了應對戰時需要,日本人將所剩的火油大多用于軍事上。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英商于1946年收回三家子油庫,并恢復原名。但受戰事影響,經濟蕭條,亞細亞火油公司營口油棧逐漸走向衰落。
1948年,營口迎來最終的解放。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三家子油庫由營口制桶廠代管。1979年12月25日,三家子油庫移交營口市石油公司經營管理,被維修改造成銷售油庫。接收工作完成后,油庫暫定名為“八O一”庫。1983年8月1日,“八O一”庫改名為營口市石油公司三家子油庫。2000年8月,油庫更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遼寧營口銷售分公司三家子油庫。
2021年,中國石油遼寧銷售公司經整體規劃和業務調整,決定關停三家子油庫,將其功能轉移到周邊油庫。從獲批關停到油罐中最后一批油泥被清運,消息逐漸傳開。對于這座百年油庫的謝幕,似乎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三家子油庫的出現,加速了東北民間照明方式的變革,也印證了西方強國長久覬覦營口的野心。近水,曾是西方資本眼中節約運輸成本無可比擬的優勢,如今以環保的視角來權衡,卻是連年巨額投入仍無法回避的隱患。走過100多年的興衰榮辱,三家子油庫終于體面退場,“工齡”113年。
誕生與關停,皆緣于大遼河。前者因為別人對我們攫取利益的便利,后者因為我們對自己江山水土的珍惜。
我們說的強與弱,屈辱與偉大的意義,也就在這里。所以,在盛世的中國,在強者的站位上,加油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