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職工一、二百名,多數是臨時工。有大小油罐八個(容量8千噸1個,4千噸2個,2700噸2個,1500噸1個,150噸1個,100噸1個)有制桶、制蠟車間各1個,日產五加侖小方廳(小油桶)1萬只,日產蠟燭400箱;并附設柚油泵兩臺(50馬力1臺,5馬力1臺),灌油機兩臺。有一個辦公室和6個倉庫,還有一個自用碼頭,護岸石面150延長米,鐵質平底船兩艘。
1938年至1941年期間,日本侵占我國東北,石油實行統銷后,營口亞細亞火油公司辦事處遷往沈陽。所屬三家子油庫停業。
偽滿康德九年(1942年)至偽滿康德十二年(1945年)的營口亞細亞火油公司三家子油庫。
1942年日本關東軍879部隊接管三家子油庫,改名為滿洲石油株式會社。主要負責人是日本村田。全廠有職工五、六十人。日本人做管理和守衛工作,中國人從事技術工作和體力勞動。當時只經營儲油業務,供給日本關東軍軍需,沒有恢復小油桶生產。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的營口亞細亞火油公司三家子油庫。
“八一五”光復后,三家子油庫又歸英商所有,但英國人并沒有直接管理,而是由原買辦張巨川之子張學順和王煥勛來接管的,又恢復原名亞細亞火油公司。共有職工10余人,沒有生產油桶。各油罐也沒有儲油。工人只是干零活和護廠。1946年來過一艘油輪,油輪上裝有一萬多桶油,后來用火車把這些油運往外地。營口解放前夕,張學順和王煥勛逃往天津。亞細亞火油公司的一切事物由材料負責人王長明負責。
1951年,中國政務院(現國務院)頒布命令:征用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財產。
桶廠于1951年下半年建立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楊興發(兼儲運科科長)。
1954年,黨支部改為黨總支委員會,第一任黨總支書記王毅,鄔希林專職副書記。
1963年黨總支改為黨委,第一任黨委副書記黃士杰、段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