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制桶車間
制桶車間是制桶廠主要生產車間,現有職工118名,平均年齡34歲,平均文化程度8年,平均工資等級三級半(按八級制),占地面積4199平方米,生產面積2559平方米,擁有生產設備72臺。
1951年開始生產200升閉口鋼桶,當時設備比較落后,主要是以手工操作為主,有職工50多人,年產量4萬只。
1953年至1954年,為提高生產效率,車間實行兩班計件生產,人員從50多人增至180人,分為壓力,大小剪,磨邊,焊縫,起線,絲堵,滾頭,驗漏,噴漆10個班組。同時,廠技術部門在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研制了三臺半自動縫焊機,采用手工點焊和自動焊縫相結合的焊縫工藝,使產量,質量有很大的提高,年產量增加到233000只。
1954年,上級撥給部分資金,全廠職工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動手,蓋起了新廠房(即現在的制桶車間廠房),于1955年冬正式投入使用。同年,車間成立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田新寶,車間主任劉希展。
1962年至1963年,廠組織部分人員在吳玉岐技師帶領下,改造了連動線,實現了全自動連動線,并將四臺半自動立式滾頭機改裝為自動臥式滾頭機。從而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1966年年產量達到65萬只。
1969年至1970年,又安裝兩條自動流水生產線,實行兩班制生產,產量達到70萬只。1970年后,根據生產情況,停用了一條生產線。
“文革”期間,車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在車間黨支部的領導下,職工始終堅守生產崗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
“文革”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車間在桶廠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加強了管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績。車間及支部連續幾年被廠,局評為先進單位。
1979年后,制桶車間逐步實行超產計件,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年產量60多萬只,為“四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第二節 配件車間
配件車間是1984年6月23日在制桶車間原沖壓,套絲兩個小組的基礎上建立的。現有職工50名,平均年齡32歲,平均文化程度8.5年,平均工資等級4.5級(按八級制),生產面積585立方米。
配件車間主要產品是鋼桶桶塞,螺圈。日產桶塞3500個,螺圈2800個,正品率指標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