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工人組成
桶廠1950年恢復生產以后,只有100多名工人,這些工人除保留原亞細亞火油公司的技術人員外,多數是由當地招用的。
1958年,1959年至1962年先后以北票、營口紡織廠、營口火柴廠、營口市水產修造船廠和營口學院轉招近400名工人。
1970年11月,桶廠根據中央國務院70(9)號文件精神將63名臨時工,(原修鞍營鐵路工人)錄用60名全民固定工人。
71年,由于桶廠煉矽鋼,經市勞動局比準,從營口縣、蓋縣、錄用還鄉(xiāng)、下鄉(xiāng)共60人并從市內中學直接錄用畢業(yè)生45人。
1979年為充實桶廠裝卸隊人員,以廠勞動服務公司借轉25名青年工人在廠混崗(后來增至30名)。1985年7月將混崗工人錄用為全民合同制工人。桶廠工人現行《中石化》規(guī)定的工資制15級(特一、特二)。
第二節(jié) 文化
建廠初期,桶廠大多數工人沒有文化,為提高職工的文化水平,配備兩名教師做掃盲工作。從1952年到1958年共掃除文盲202人。
1956年桶廠完善了職工業(yè)余學校,有主任一名,教師六名。設有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按教學計劃進行正常的職工教學工作。
1958年“大躍進”沖擊了業(yè)余文化教育。到1959年夜校停辦。1980年4月20日,桶廠成立了教育委員會。同年6月經沈陽石油站批準,成立了教育科。6月18日廠召開了第一次職工教育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教育委員會全體同志和各車間的工會主席,會議落實了文化,技術學習任務。當時采取自愿參加文化,技術班學習。文化班有初中數學三個班176名學員;技術班三個168名學員,文化班入學率占廠職工的16.10%;技術班入學率為15.3%。
1981年,開始組織青工脫產培訓,配備了得力人員任專職教師工作,保證了教學計劃的實施。桶廠為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1981年)8號文件,有計劃的對青工進行初中文化補課。全廠青年職工398人其中屬于文化補課的對象有234人,占青工的58.9%。
1985年先后辦了六期脫產培訓班獲得市職教辦發(fā)的初中文化補課合格證書的有211人,占應補課對象的90.1%;屬于初級技術補課的對象218人(包括制桶工42人)。
1986年以工作時間與業(yè)余時間相結合的形式,對車、鉗、銑等10個工種105名青年工人進行初級技術補課。經過考試由沈陽分公司發(fā)給初級結業(yè)證書101人,合格率為96.2%,占應補課對象的46.3%。1987年對鍋爐工、電工進行初級培訓,又有34人獲得結業(yè)證書加上上年合格的共計135人,占應補課對象的61.8%。
在開展中級培訓方面,全廠冷加工的各工種的青壯年職工參加了中級技術培訓班的學員有65人,占中級工應培訓對象的32%,用一年多的業(yè)余時間達到了國家大綱要求,完成數學,機械制圖等5個學科的教學計劃,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這些中級工的技術素質。
廠黨委非常重視職工教育工作,在組建教育科之后,建立了教師辦公室,配主任一人,專職教師六人。84年結合企業(yè)整頓,建立了專用教學基地。校舍面積為1255平方米,專用教室三個,213平方米,購置學員桌凳150套,圖書資料1000余冊。因此,經市職教辦驗收,于87年5月批準建立桶廠職工學校。在六五期間,桶廠為職工教育投資4500余元。在完成文化補課任務之后重點抓了兩件事,一是繼續(xù)抓好初級技術培訓,為推行中級技術培訓做準備;二是在職工中辦起了高中班,推行中等教育。于1985年11月,經市職教辦批準,辦了一個文科高中班,學員37人,經過了一年多的業(yè)余學習,由市職教辦考試5科全及格的24人,畢業(yè)率為64.8%。除此之外,在市其他辦學單位獲高中畢業(yè)證書的有26人,在將近二年時間里共培養(yǎng)出高中畢生50人,占青工的15.1%。
第三節(jié) 學習進修
為了適應生產發(fā)展的要求,在初中補課的基礎上,采取有計劃,有重點的向社會各類學校輸送學員,培養(yǎng)人才。在市夜大,電大,函大學習的青年職工有37人。截止87年已畢業(yè)的獲大專文憑的有19人,仍在大專學習的有18人,工程技術人員補外語的有9人,已結業(yè)3人。
參加各種技術短訓班的青年工人有69人,干部業(yè)務學習的有106人,參加各級各類培訓班學習人員已達職工總數40.4%。